“没想到中国农业的智慧化,已经发展到这么先进的水平”。这是现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高级经济学家Carlo Bravi,在参观“绿行者人工智能种菜”展台时,发出的感慨。

工程师杜钱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高级经济学家Carlo Bravi 介绍绿行者人工智能种菜项目


11月18日,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在南京落下帷幕,为期4天的展览,使得目前国内外农业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经营模式、最经典的成功案例、最优质的农特产品都逐一进入大众视野。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博览会讲话


博览会的5号展馆是智慧农业展区,集中展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最新应用成果。

“高手如林”的展馆里,“绿行者人工智能种菜”依然脱颖而出,在同行业上百家兄弟单位中显得格外耀眼,这次参展的黑科技,已经是绿行者人工智能的第二代产品。

事实上早在2个月前的杭州阿里云栖大会,“绿行者人工智能种菜”项目第一代就已经引发强烈轰动,一代产品通过无人机底端连接的智能盒子,在距离蔬菜表面大约4米左右的高度飞行一周,即可将蔬菜、土壤等相关数据,收集至云端,从而实现了将传统农业中的依靠经验、人眼观察等这些并不准确的耕作方法,完全数据化。

“人工智能会精准地告诉种植人员,农作物需要多少水分、多少养分、什么样的养分、什么时候需要?”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李航介绍称,AI种菜首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水肥浪费,根据试验期的数据测算,每亩地可节省成本150元。而浩丰食品集团在全国有10万亩蔬菜基地,光水肥一项就可节省1500万元。

除了水肥的精准施用,升级后的绿行者人工智能第二代,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又取得了更卓越的成效。通过人工智能让化学农药使用率降低90%的理念,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传统农业经验认为出现虫害就应该用农药来杀灭,这种观念其实并不一定对。第二代绿行者人工智能,可通过无人机拍摄的图片进行识别,确认虫害的数量和种类,完成对虫害发生与发展的统计分析,从而自动完成诱虫、杀虫、虫体分散、拍照、运输、收集、排水等系统作业。

同样,在作物病害方面,大部分妨碍作物生长的病害并不是因为病菌,只是生长环境中缺钙、镁或某种元素,亦或是某种元素含量过高,但传统农业经验却往往认为是细菌或真菌导致的作物疾病。

这种对作物的误诊会导致农民滥用农药和除草剂,对时间和金钱都是一种浪费。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农民快速准确查明问题所在,但这些因为元素缺乏而带来的妨碍生长问题,是很难随时随刻通过人力而分析发现的。在绿行者人工智能种菜时代,用农药解决病虫害的方案,或许将永远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