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时期朝中有位丞相叫田千秋,他为人忠厚,且不迂腐,所以在执行武帝晚年的“富民”政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他目睹了武帝晚年的连年治狱,诛罚之多。不管是宫中的大臣,还是普通的黎民百姓都被弄得人心惶惶,心怀不安。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在执政行事中,皆以身作则,认真办事,十分称职,这样一来,既安慰了晚年的武帝,又宽舒了天下百姓。
这回汉武帝真的是痛悔前非了,检讨起自己曾经“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所以,他罢免了所有娱乐的项目。汉武帝“富民”的第一步,便是开启农业发展,改革亩制,实行大亩制。商鞅开阡陌,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这称为大亩,秦国实行大亩制,并称之为西田。其他六国均以百步为一亩,称为小亩,即东田。汉朝初期,洛水以东的地区仍是实行东田制。现在,武帝悉改东田为西田,统一实施大亩制。不仅如此,而且他还保持了从前三十税一的税率。这样一来,就等于由三十税改为百一而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沉重负担。
实行“富民”政策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变革农业,推行代田法和新田器。赵过创代田法,又创制新田器。赵过以前的耕作法是用未歃发土后,漫地撒播谷种,田不分行列,称为缦田。缦田有四种植法,地力用尽,必须休田一年、两年、三年不等,或种黍稷麻麦豆,调剂地力。代田法耕种时是“一亩三沟,岁代处,故曰代田”。这就是说代田法,耕种时是把一亩的地方分为三条沟和三条垄,沟深宽一尺,垄也宽一尺,种子种在沟中。第二年耕种时,改沟为垄,改垄为沟,种子又种在沟中。这就是易地耕种,也就是轮换休耕制。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亩地的三条沟、三条垄间,年年在轮换休耕,而从整个这一亩地看却年年都在耕作。这样就把轮流休耕制与年年耕作制结合了起来。
不仅如此,代田法还考虑到了把除草与抗旱保墒、防风抗倒伏结合起来,即等禾苗大后,一边除草一边把垄上的土填在沟中,使禾苗根扎得更深。新田器耦犁和耧车的出现也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地提高。楼车,一种方便灵巧的播种工具,它比手工撒种简便、快捷得多。有时一个人一头牛一天便可播种一顷。而耦犁为二犁并耕,二头牛并肩而行共拉二犁,后面有两个人各扶一犁,前面还有一人牵引二牛。这种耕地工具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耕地的播种效率。对于那些没有牛的农民们,赵过教人做人力犁,来垦辟土地。赵过、奏光做他的助手,教民相互雇佣挽犁耕种。人力多的一天能耕三十亩,人力少的也能耕十三亩。所以个别地区收到了“田多垦辟”的效果。代田法及新田器的使用,给汉代农业带来了一场变革。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亩产量。二牛三人,每年可耕田五顷,每亩岁收要比缦田多上一斛,还有多得二斛以上者代田法,沟垅交替轮耕,实际上一年只是耕二分之一的田地。理论上是耕十顷田,而可见其效果之明显。实际上则是耕地五顷,即五百亩,计耕每人一百八十余亩。大大超过了前朝的耕作效率。这在中国农业史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汉武帝大力提倡新耕作法和新田器,让官府冶铁业为推广代田法制造农具,令大农选能工巧匠制造新田器,供应赵过推广使用,是为军职,赵过首先在太常主管的诸陵和三辅离官地区的公田作为试验田,率守离宫、陵卒及农民在这里试验新法耕种。由于国家公田的土壤肥沃,水利充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所以,在这里的试验是非常地成功,每亩岁收比民田多一斛以上。于是武帝派遣全国的郡守令其所属县令长、三老、力田以及乡里老农,到试验田里去学习新的耕种方法及田器的使用,无牛的农民则授受人力犁法。随着新耕种方法的推广,三辅的有爵农民、边郡戍卒,皆逐渐实行代田法,使用新田器,来代替贫旧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最后,这种耕作法及新田器的使用,在边城、河东,弘农、三辅等地也得到普遍推广。武帝晚年的“富民”政策取得了成功,“田多垦辟”,“用力小而得多”。生产力得到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大受其益的当然还是朝廷,“员亦被其利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至可见,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已经相对得以解决,阶级矛盾也已适当地缓和了下来。这说明由于武帝改弦更张,晚年改行“富民”政策,为以后的昭宣“中兴”打好了基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知错能改。汉武帝年轻时的多欲给百姓带来了灾难,给国家带来了混乱。改行“富民”政策,使人们重新走向安定富足,为大汉江山长盛不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