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13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2018中国城市建设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蒙草生态首席生态设计官、集团副总经理郭建梅女士受邀出席论坛,与到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水管理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生态设计》。

↑郭建梅女士做分享

多年来蒙草集团通过对“生态大数据及乡土植物”的探索,形成了独有的生态视角。郭建梅女士认为,目前城市绿地生态正面临着两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自身生态功能的不完善。首先,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水消耗的重要单元。过去绿地对水资源的消耗往往通过灌溉设施去解决,忽略了绿地中对水资源产生消耗的主体其实是植物,哪些植物更节水?绿地植物到底需要多少水?揭示这些规律才能让其他措施起到真正节水的作用。其次,自2015年海绵城市政策实施以来,人们才对绿地的雨水消纳作用越来越重视,一定程度解决了水资源的补给问题,但是对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关注还有待完善。随着人们使用需求的升级,绿地功能也将从单纯的游览、休闲向文体、科教等更高层次转变。

 

一、如何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做好水的开源与节流

在我国,真正需要考虑水管理的地区其实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蒙草的实践就是从解决西北绿地抗旱的角度选择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开始,并进行应用推广,践行“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将根植于自身的生态基因植入到每一个生态建设项目中。

多年来,蒙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了百余项节水园林项目的设计及施工。包头昆河湿地公园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蒙草团队从2013年开展规划设计,经过多次的调研分析,打破了传统的水利设计思路,形成了兼顾水利行洪安全和景观功能,创造性的提出了双河槽的设计理念,并在项目区域打造了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下凹绿地“隐园”。

 

二、基于生态大数据的“小系统”解决方案

依托多年的科研实践,蒙草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并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源开发了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它不仅具有科技后台的支撑作用,更成为指导生态建设的工作路径:将水、土、气、动植物等生态要素纵向联结的系统解决方案。基于这样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实践进而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小系统”单元。

小系统之节水地形与乡土植物群落。节水地形与乡土植物群落相搭配,多用于各类节水园林工程的实施。北京东郊湿地公园中,蒙草团队根据园区内汇水分析,科学设计“之”字节水地形,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水资源。在植物选择方面,优先选择节水抗旱的乡土地被植物,以中低耗水植物为主,如:蒙草长青石竹、桔梗、二色补血草等乡土植物种类。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形成“三季有彩,四季常绿”的“增彩延绿”郊野景观。

小系统之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通过对雨水的滞留、净化、收集,从而实现水流调解下渗、蓄水补养植物等功能。颜值与实力兼具的雨水花园,成为了城市的雨水的调节器和天然氧吧。

小系统之动物栖息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蒙草在项目地打造昆虫旅馆。昆虫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废旧木材、砖瓦等搭出的“旅馆”, 依照虫儿习性分割不同“房间“,填充不同材料,搭建成供虫类繁殖、栖息及越冬场所。

 

三、小系统有机组合发挥的大作用

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最初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生态项目,目标就是将生态治水、河长制、海绵城市和湿地保护恢复有机结合,构建可持续的“库塘—河流—近海海岸”生态系统。向自然学习,让生态自己做功,充分挖掘“深潭浅滩—沙洲”这些小系统,并把各类小系统有机组合,营建鸟类、鱼类、昆虫等栖息地,才能构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绿地,发挥大的生态作用。

↑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

我们为什么要从水管理的视角研究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设计?因为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生态建设,水资源成为重要考量因素。不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盲目搞“高大上”的生态工程,只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蒙草生态倡导“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选育节水抗旱的植物,以生态大数据为指导,辅以各类节水“小系统”,提供城市节水绿地综合解决方案。20余年间,以“小草扎根”的力量,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地情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