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底到5月中旬,荷兰库肯霍夫公园都会展出上百万株五颜六色的郁金香,为上百万游客带来一场难忘的色彩盛宴。由于今年的气温比往年要低,3月底的时候,种在室外的花基本没有开,只能看到茎叶。要想一睹郁金香盛开的芳容,游客只有进到温室。在那里,你可以看着品种繁多的郁金香。

“库肯霍夫公园是世界上最美的春天花园!你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这么多郁金香。”公园导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库肯霍夫公园是荷兰园艺人展示技艺的殿堂。每年春天,成百上千的园艺人都会免费送来精心培育的郁金香,而只有通过严格遴选的郁金香才有机会进入公园。

到了下午五六点钟,温室中工作人员毫不留情地把一桶桶郁金香倒入垃圾车。要知道,这些郁金香仅仅展出了7天,仍在绽放之中。看到记者惊讶的神情,工作人员捡起了一支橙色的郁金香递给记者,并解释道,“没办法啊,还有很多郁金香等着上架呢。”

园艺业:花卉出口占欧盟近70%

郁金香原产于中国青藏高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辗转来到土耳其。16世纪中期,郁金香被引入荷兰,随即引发了风靡一时的郁金香热。17世纪30年代,这一时尚导致了人们的投机狂热。高潮时,一颗郁金香球茎的售价相当于一个木匠年工资的20倍。但不久后,郁金香价格暴跌,催生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

如今,荷兰人把郁金香奉为国花,并掌握了“点花成金”的本事。荷兰的Flora Holland是世界最大的鲜花拍卖市场,年销售额达45亿欧元,花卉植物销售量达125亿株。去年,荷兰共出口了91亿欧元的花卉,占欧盟总额近70%。

园艺业还仅仅是荷兰农业的一角。荷兰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产品出口国,而其国土面积仅有美国的1/270。在农业领域,荷兰是绝对的尖子生:花卉、蔬果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乳制品出口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德国和新西兰),动植物油出口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肉类出口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巴西和德国)。

2017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创下历史新高,达到917亿欧元,比前一年增长7%。除了花卉,荷兰还出口了89亿欧元的奶蛋、83亿欧元的肉类,以及67亿欧元的蔬果。如果再算上91亿欧元相关材料和技术出口,荷兰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21.5%。

实际上,荷兰的自然条件并不突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且面临着低洼潮湿、光照不足的难题,这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极为不利的。先天不足的荷兰是如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答案就在于荷兰高度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螺旋合作模式

荷兰“领先行业园艺和繁殖材料(T&U)”董事总经理Gabrielle Nuijtens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荷兰政府依据本国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制定了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荷兰走出了一条高度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发展之路。

荷兰确定了九个经济发展尤为强劲的行业,即“领先行业”。在这些行业里,政府、公司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其发展壮大。其中,有两个行业跟农业直接相关:一个是园艺和繁殖材料,另一个是农业食品。

“谈到荷兰农业的经验,就不得不提‘三螺旋模式’(Triple Helix)。”Nuijtens解释,这是一个集结了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力量的合作模式。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力投资教育,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科研水平;二是将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输送给农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很多国家都提出过类似的三方合作模式,但真正能见到成效的却寥寥无几。荷兰的独门秘籍就在于一家成立了百年之久的农业改良中心——德尔菲(Dephy)。“德尔菲在这三者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这三方有了合作的把手。”德尔菲中国地区经理钱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德尔菲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农业解决方案的百年企业,拥有200多名农业专家。

比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发现某种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光谱,飞利浦公司马上根据这一成果开发出了某种LED灯。为了推广这种产品,飞利浦委托德尔菲在温室基地进行测试,寻找出最佳的光照方案。在实验结果出来后,飞利浦就可以把LED灯和方案卖给自己的客户。

再比如,荷兰球茎花卉朱顶红的利润很高,但原有的种植方法会造成水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荷兰政府委托德尔菲研究不污染的种植方法,再邀请农民来德尔菲的基地进行学习。此后,如果农民再用老方法种植,政府就会对之进行处罚。

在荷兰农业的技术积累过程中,瓦赫宁根大学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这所大学堪称荷兰乃至全球农业领域最好的大学之一,其科研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率一直在全球高校中领跑。该校的应用植物学研究所 (PPO)立足于农场主、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其研究结果能够很快地被应用于实践。

像工厂一样生产蔬菜

在荷兰,除郁金香、风车、自行车外,你一定不会忽视公路旁闪闪发光的玻璃温室。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四分之一。大面积、规模化的温室让荷兰克服了光照不足的短板。在那里,西红柿的平均产量能达到100公斤/平方米,黄瓜的产量约80-90公斤/平方米。

参观德尔菲的温室基地,有种进入实验室的紧张感。在进入温室前,必须要换上防护服、戴上头套、套上鞋套,还要进行消毒。工作人员说,这是为了防止让植物染上外界的病毒。进入舱内,一排排的农作物就像超市的商品一样被固定在一排排高高的架子上,周围被各种仪器和设备环绕,就像是一个高科技工厂。

荷兰的玻璃温室大多采用无土栽培,温度、湿度、光照、施肥、供应二氧化碳等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一反人们对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玻璃温室干净整齐、宽敞透亮。

据钱田介绍,荷兰的温室几乎从不使用农药,而是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防治。“在荷兰,昆虫已经实现工厂化生产。农民只要介绍一下自己温室的情况,昆虫企业就可以像医生一样帮他配齐所需天敌的卵。只要把这些卵放在温室内,不久就会孵化成昆虫。同样地,等到农作物需要授粉时,昆虫公司还可以配雄蜂。”

这样现代化的温室造价要多少?钱田透露,6-7米高的玻璃温室每平米造价在150-200欧元,规模一般在30-100公顷。在她看来,与大田相比,温室在设备和能耗方面的成本高了不少,但使用的水和农药要少得多。“如果按单位产出计算的话,温室还是更经济一些。”

荷兰的玻璃温室能否进入中国?钱田称,荷兰政府非常希望把自己的温室技术介绍给中国,鼓励荷兰企业根据中国的情况将自己的设备和方案作出调整。“德尔菲已经从中国搬来了一个日光温室,让荷兰企业把自己的简化后的设备拿来实验。我们会看看效果如何。”

“玻璃温室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钱田认为,日光温室还是小农经济,每个棚仅有1亩左右,可控的东西太少,操作起来也不方便。如果是企业去投资,管理也不方便。“真正的农业现代化还是要靠玻璃温室,可控的因素多。”

在她看来,价格并不是玻璃温室进入中国的难题。“中国现在已有的玻璃温室价格大概为2000元/平米,比荷兰的还要贵一些,因为所需的环控和灌溉系统都需要进口,而且建造面积小,大概只有5-10公顷,每平米的造价算下来就高了。”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人才紧缺。造了很多玻璃温室,但却很少会使用的。”钱田指出,当前在中国热衷于投资玻璃温室的很多都不是农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