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兴旺为重点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都构筑都市农业新高地 本报摄影部供图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生态宜居的成都新农村 本报摄影部供图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举措。2017年,成都召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注重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功能布局、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走进新时代,农业要变成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要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何让成都农业发展变现从‘量变’升华到‘质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如何落到实处?”昨日,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畅所欲言。

市人大代表谭杰:

以乡村音乐特色旅游小镇为载体

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落地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市人大代表、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村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谭杰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乡村振兴的部分。

4年前,三河村成立了成都市第一家农民足球俱乐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成都足球第一村”。“我们围绕着足球带来的人气,村里建起了足球餐厅、农产品超市、农家乐、现代民宿,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不断增长。”大学生党支部书记谭杰告诉记者,全村2100名村民人均年收入较4年前增长了6000元。现在,新都区正依托四川音乐学院等国内外优势资源,在谭杰所在的斑竹园镇规划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乡村音乐小镇。他谈道,这个乡村音乐小镇一方面要打造一些以音乐为主题的都市年轻人和各种前沿概念的聚集地。另一方面,依托特色林盘,打造艺术大师工作室和音乐考级培训中心。“我们还要建篮球场和网球场,将三河村打造成一个集体育休闲、音乐文创、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公园或田园综合体。”谭杰表示,将引进优秀乐队入驻村里的咖啡吧,并请来团队总体设计“音乐文创村”,打造三河村的又一张“名片”。

谭杰告诉记者,当前新都区正按照“154”总体部署,建设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我们将争取抢抓打造乡村音乐特色旅游小镇的机遇,以更高的规划设计、更高的站位,以产业带动发展,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让他们参与其中,实现乡村振兴在村里的落地落实。

市人大代表白蓉华:

做好产业质量品牌区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市人大代表白蓉华所在的吕石桥村,位于蒲江县寿安镇东部,为纯农业村,在过去,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主导产业不突出,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村民增收致富之路走得并不顺畅。而这两年来,吕石桥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助推发展”,铆足力量脱贫致富。如今,这个过去的“相对贫困村”画出漂亮的增收“上扬曲线”。

“我们村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在村两委牵头下成立蒲江县众鑫柑柚专业合作社。”白蓉华说,此前,吕石桥村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大多种植油菜、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或传统的脐橙、椪柑等柑橘品种,且分布零散不成规模,村内老百姓的思维也跟不上外界变化——“蒲江丑柑”已在国内声名鹊起,县内的丑柑每亩年均纯收入过万元,然而在吕石桥村,主动种植丑柑的却寥寥无几。在白蓉华看来,抱团发展,是抵御市场风险乃至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步,针对村民的相关培训也在相继展开中。“例如种植技术培训,组建‘观摩团’外出学习其他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白蓉华说。

2017年,吕石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6900元,全村实现全面脱贫。根据吕石桥村的最新发展思路,接下来,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产业质量提升,做好产品品牌化,乡村电商服务规模化,引进返乡人才回乡创业,创造更多途径让村民增收致富。

“我建议,政府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农业更多的扶持,把蒲江打造成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标杆,为全市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蒲江模式’。”白蓉华说。只有做好产业质量品牌,将乡村电商服务规模化,引进返乡人才回乡创业,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市人大代表罗勇:

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实施护航“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作为来自蒲江县纪检监察战线的人大代表,一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对表‘全面落实年’要求,结合实际重点实施护航‘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着力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纪律保证。”市人大代表、蒲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罗勇在参加分组讨论时表示。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问责问效,打好问责‘组合拳’,把压力层层传导到各级党组织,传递到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他表示,首先要严格落实激励惩戒机制,正确区分滥用职权、失职失责、以权谋私和敢作敢为、锐意进取而出现的无意失误,严格落实容错纠错和问责问效机制,旗帜鲜明保护为公为民、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严肃问责并通报曝光工作不扎实、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调门高、行动少、效率低等问题。

同时,要把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巡察监督的重要内容,探索开展基层“点穴式”巡察,加强对新村建设、扶贫项目、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专项巡察,铲除基层腐败“蚁穴”,从严查处不作为、慢作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解决一批阻碍发展的“拦路虎”。着力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惩治贪污受贿、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重点排查是否存在“村霸”、宗族恶势力把持村级组织强拿、强要、强占等问题,坚决打击“保护伞”。

“我们还将以‘清廉乡村’建设为主题,拓展‘人生如茶’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制订适合乡土民情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活动,积极开展‘廉洁村’创建活动和‘树廉洁家风·建廉洁家庭’廉洁文化巡回演出活动,不断培植基层农村的廉洁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民风社风家风。”罗勇说。

市政协委员王影:

农业产业链内部融合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成都的农业产业链内部融合仍有很大潜力。” 市政协委员、成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影表示,目前,彭州万亩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采用了种养结合,形成“林-菌-鸡兔”,金堂县赵家镇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并建成2000亩 “菌—稻—菜”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也建成1500亩的“猪—沼—菜”有机循环农业。“但多数农业产业园区还未系统地、科学地形成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新模式,因此,农业产业链内部融合仍有很大潜力。”王影说。

对此,王影建议,要落实财政、税收、用地、金融、基本建设和用电等一系列政策,促进龙头企业壮大。“要优先考虑扶持当地重点龙头企业,引导、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王影表示,此外还要对于当地龙头企业实力较弱的区域采取主动引进其他省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形成“龙头+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联合体,借助龙头企业的科技、管理、资金、渠道等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探索打破乡镇地域和部门界限,加强相邻村间的资源整合并整体规划,实现跨区域产业融合升级。

此外,王影还建议,要创新农业多功能发展,拓展农业横向融合宽度,比如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宽度融合。“注重挖掘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将农业与文化融合,如蒲江县可依托现有的茶叶园区着力构建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加工、茶艺表演、茶养生文化为一体拥有完整产业链的茶文化景区。”王影说,要以传统农业园区转向多功能的产业融合集聚地为目的,构建农旅融合园区,逐步完善其服务功能空间,“比如旅游观光景观等方面工作,让游客吃得健康、住得舒适、游得畅快,并愿意留下来多住,同时探索老年康养等功能,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王影说。

市政协委员周伦理:

搭建高端平台

分类分层孵化新型农民

“如何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市政协委员、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周伦理说,成都乡村振兴的起点很高,也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他认为,如何培育市场主体是关键,“光靠政府不行,光靠农民也不行,让不懂农业的人去从事农业更不行。”对此,他建议,实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用成功案例的角度来示范和引领,孵化出新型农民。“首先,要评价和评估有没有农业的情怀,适不适合干农业,对情怀和潜质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什么是有情怀?在周伦理看来,“首先要有担当情怀,懂得为城市提供农产品,提供刚需服务的意义所在;然后要敢于挑战很多不定因素,因为农业的风险很大,但又不太可能一下子富起来;最后,还要有恒心、耐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然后,才谈得上对这些人进行基础技术培育,“不仅要懂技术,培育的过程方式要多样化。”

曾经分管农业工作多年,周伦理对农村人才的培养非常了解,经过4年的研究工作,他对现代新型农民的培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建议,分类分层孵化新型农民。“第一产业的农民,生产环节的核心还是要实操。”现在的土专家,都是原来从事农业的人,懂得土地,与土地打交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又很强,能快速成为我们的新型农民。而第二产业的农民,则不再是原来的农民,是产业工人,要懂机器懂加工;第三产业的农业,已经是服务业,要懂市场懂营销,不同层次需要培训不同的内容。周伦理认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人一定是流动的,种地的工人一定是聚点式的。搭建一个平台,可以把这些岗位能手聚合起来,为产业融合服务。

周伦理建议,聚合成都的科技创新资源,用高新技术来引领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要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产业区为切入点,来打造乡村振兴的尖点,尖点扩散,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才有成都的亮点。”他还建议,创新机制,搭建高端平台,聚合整合资源,使聚点式的工人与产业融合起来,以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以产业的思路来评估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