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东营市农业部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确保现代农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助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化畜牧养殖。

农业科技水平提升

强化推广利用

2017年以来,东营市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在加快农业科研创新方面,实施重点在研项目25项,新立项9项,9项成果获得科技奖励。在苜蓿、蔬菜食用菌、水稻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同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性培训。培训农村发展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1060人,组织全市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以及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700余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6个,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9%以上。

在东营区、利津县建设小麦千亩高产良种示范园2处,建立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试验点10处,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开展优质良种试验示范推广取成效。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是确保农业协调发展、效益提升的关键。2017年东营在种植结构方面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始终坚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2017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57.1万亩,总产71.32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23.15万亩、8.35万吨;玉米种植面积174.8万亩,总产89.43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4.07万亩,2.37万吨;水稻种植面积36.4万亩,亩产543.54公斤、总产19.79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6.8公斤、1.36万吨。全市粮食总产182.29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面积调减到50.06万亩,比去年减少14万亩,籽棉亩产222.8公斤、总产10.05万吨。莲藕种植面积发展到10.26万亩,总产15万吨。

工厂化蔬菜、工厂化食用菌效益明显提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16家,农业经营面积20.9万亩,年营业收入13.1亿元,固定从业人员13470人,带动农户20346户。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随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东营市重点支持华盛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农产品原料收购,通过银企洽谈会推介农业龙头企业项目16个,申请贷款5.4亿元,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修订《东营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评选认定办法》,组织开展第十二批市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预计全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0家,发展到670家。

关注农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建立了“市级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社目录”,将104家农民合作社纳入优先扶持目录。2017年以来,全市农民合作社新增147家,发展到2333家。开展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金丰家庭农场等10家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场,东营区史口路路通家庭农场等30家家庭农场被评为市级示范场,省级示范场发展到15家、市级示范场150家,预计全市新增家庭农场241家,发展到1280家以上。

在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方面,落实市财政资金200万元,支持东营原硕、垦利万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9个。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216家,承担了全市60%以上的农机大田作业量;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到140个,日作业能力达到20万亩,在今年小麦条锈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全市小麦丰产丰收。

现代化蔬菜大棚。

农田景象。

黄三角早报记者 徐凯杰

东营市农科院王智华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近年来,东营市农科院持续关注全市农业发展情况,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展开科技攻关,取得了丰富的科技成果,助力东营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围绕东营主要农作物成立课题组,并积极进行科技研究。主要围绕棉花进行了“机采棉关键技术”和“棉饲两熟生产模式”研究,实现了新突破。

通过项目“黄河三角洲机采棉关键技术研究”,选出了机采棉品种,确定了等行距、高密度、催熟脱叶等机采关键技术,结合其它轻简化技术的应用,基本实现了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该成果获2016年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首次在山东省提出并开展“棉饲两熟生产模式研究”。利用短季棉和饲草小黑麦轮作复种,将能改变棉花一年一熟,浪费光热、土地资源的现状,在棉花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一季小黑麦。既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也为畜牧养殖业提供了优质饲料,对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种植-养殖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徐凯杰

合作社带头人臧连海

科技托起农民致富梦

科技是助推农业发展的进步力量,物联网进大棚,为村民托起致富梦。臧连海广饶县广饶街道碧海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说起今年的收成,这位农民企业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合作社两百亩土地可谓遍地开花:秋季里西兰花大丰收,大棚里“五彩椒”绽放,棚里立体养殖的订单鸭已出三栏……

臧连海指着大棚里长势正旺的圆茄、西红柿说,设施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现在每个大棚至少150米长,最长的达到了220米,“一个大棚的面积能顶上原来的三个大棚。”原先卷放草毡子都是人工作业,一个大棚来回有3里路,两个人忙活一上午才能卷完,“现在简单了,大棚用上了物联网,拿起遥控器,一按按钮,草毡子全部自动卷起来。”

在臧连海的带领下,广饶县广饶街道碧海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都已经用上了智能温控技术。手机下载APP,足不出户就能调整大棚的温度。以前很多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通过科技的力量全部都实现了,设施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