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季节里,药农罗金星一天卖天麻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但他仍喜中带愁。喜的是,今年产量高、行情好、收入涨;愁的是,种植天麻需要砍伐林木做菌柴,生态保护越来越严,来年有钱也难买树。

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在“茯苓之乡”和“天麻第一镇”罗田县九资河镇,大多数药农遭遇罗金星一样的窘境,大户尤甚。

富民产业背后有隐忧

一亩天麻消耗林木14立方米

秋阳下的九资河镇,山谷间、田畈里处处是密密匝匝的天麻田遮阳棚,里面不时传出收获的欢笑声。

在罗家畈村4组,罗金星家的天麻田里,从宜昌赶来的收购商肖春华,每斤出价17元,现款收购,刚挖出来的天麻,装好后一袋袋过秤,直接从地里装车运走。一天下来,罗金星手机上收到的转账资金超过10万元。“今年产量和价格都不错!”按亩产7000斤左右算账,罗家15亩地收入过170万元。欣喜之余,罗金星眉宇间掩不住忧色:种植1亩天麻需要4万斤木柴做菌柴,这意味着要砍掉14立方米树木。来年,他家需要200立方米林木,林木却一年比一年难买了。

种植中药材是九资河镇富民的支柱产业。该镇有9600户人家种药材,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亩,其中尤以天麻和茯苓驰名,去年收入3亿元,人均上万元。在罗家畈村,396户村民70%种天麻,种植面积近500亩。“按照今年的行情,收入过50万元的有5户,收入过10万元的突破100户。”罗家畈村支部书记陈云翔说。

中药材产业的兴旺,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富裕,大量消耗林木的生态隐忧也随之而来。陈云翔说,全镇种植天麻5000亩,连续5年产量过800万斤,最多时占全国产量的1/3,每年要消耗林木7万立方米。

丰收年里添忧愁

处处保护生态,有钱买不到菌柴

同样的担忧,也写在九资河村支部主任叶成伍脸上。“茯苓寄生在松树上,一窖茯苓需要鲜松木25斤。”叶成伍说,全村124户村民种植茯苓,80%大户明年的菌柴没有着落。数据显示,九资河镇每年下种茯苓约300万窖,年产茯苓3000吨,要耗费松木2.5万立方米。

九资河镇境内群山起伏、松林如海。镇林业站副站长方江平说,当地农民多数拥有自留山场林权,种药小户主要砍伐自家山林。2014年,罗田县全域禁伐。中药材种植大户动辄需要四五十万斤木柴,只能去外地购买。“随着大家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去外县也不好买,林木从过去每斤0.15元涨到0.3元,估计来年每斤0.5元也难买到。”天麻种植大户陈刚叹了口气,他家来年需要100万斤林木做菌柴。

黄冈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九资河镇入列严禁砍伐区,政府按照林权证上的数量,给予百姓每亩12.75元的生态补偿。“国家都拿钱来买生态了,我们怎能还想着砍树种中药材挣钱?”药农们议论纷纷。

逼出来的转型

“腾笼换鸟”改种白芨

“在大家眼里,种植中药材是个绿色产业,没想到也面临生态环保的隐患。”镇委书记叶锦明说。

如何找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大公约数?去年底,镇里请来方永贵、侯跃进等中药材种植大户商讨对策,大家最终达成共识:控制天麻茯苓种植规模,改种草本药材。“过去种天麻、茯苓,农户每年每亩保底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要转型发展,他们短期看不到效益,会担心有风险。”在大家的观望中,方永贵先行先试。去年底,他将天麻种植面积由50亩减至2亩,花费数十万元从外地引进种植技术,又一次性流转220亩地,改种白芨和七叶一枝花。

为何改种白芨?“天津一家医药公司曾向我采购3吨白芨,出价1300元一公斤。”在药市走南闯北的方永贵信息灵通,种白芨每亩收入10万元,成本投入只有种天麻的一半,还不用砍伐林木。

58岁的陈先锋,是今年追随方永贵改种白芨的20户药农之一,投入2万元种了1亩白芨。陈先锋说,目前还没有看到效益,但不闯不试就没有路子。

叶锦明说,全镇两年可新发展白芨3000亩、七叶一枝花1000亩,准备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材行业。(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刘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