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你们看到的这些田间仪器,都是用于采集生产过程中相关数据的,但这还只是第一步,后面关键是要把这些数据运用好。”中联智慧农业湖南区负责人王伟告诉记者,西洞庭智慧水稻项目于4月15日正式启动,整个应用过程将分为科研、示范和全域推广3个阶段。科研阶段计划建设300亩数字农业核心科研基地,通过建设“天、空、地、人、农机”五位一体数据采集体系,初步建立选种、育秧、播种(移栽)、水分、肥料、病害、虫害、草害、收获、烘干等水稻种植全生命周期10大模块的23个算法,实现大数据驱动精准种植。

“这一大片,是我们项目第一阶段的300亩科研基地。”跟随王伟的脚步,一片“数字农田”呈现在记者眼前——几乎每块田里都有传感器,技术人员站在田埂上查看平板电脑中的数据,不时用手指点划屏幕,田边的无人机蓦地起飞,临空播撒肥料……

王伟继续介绍,明年的示范阶段,该基地至少扩大到2000亩以上,形成水稻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数量与品质,达到粮食生产增产降本、节肥减药、品质提升、全程可追溯的要求,初步显现效益。而到了2023—2025年的全域推广阶段,西洞庭管理区将有5万多亩稻田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形成集精准种植、烘干、加工、冷链、电商销售等于一体的数字农业产业园,生产加工高端“数字大米”,持续打造品牌,显著提高效益。

根据第三方测算结果,已在安徽芜湖完成示范阶段的中联智慧农业(水稻)项目较传统方式节约成本100—200元/亩,亩产增收14.3%,“数字大米”品质指标高于一般大米。“安徽芜湖项目产出的大米最高卖到了100元一斤,数字农业前景广阔!”王伟兴奋地说。

西洞庭管理区家家红柑橘产业园负责人廖峰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的产业园,传统的柑橘种植模式被舍弃,从建园起就运用了大数据支撑的“水肥一体化”生产。

家家红柑橘产业园于2019年启动建设,历经土地清障、地形调整、沟渠建设、土壤改良、苗木定植等过程,目前已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总面积约5000亩。他们同样利用橘园地上地下的传感器,对土壤、温度、湿度等进行实时监控,收集的数据经过智慧水肥管理系统处理后,根据柑橘生长需求,将肥液与灌溉水按比例混合,定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根部土壤,使柑橘根系始终处于水和养分十分均匀、适量的良好生长环境中,提高柑橘产量和品质。

“现在还只实现每一片园地的精准控制,未来可能实现对每一株橘树的精准控制,那么最终每个橘子的大小、糖分、水分、甜度等都能像工厂生产的标准化产品一样有保障、可追溯。”家家红农业公司技术部经理唐帅憧憬道。

通过在稻田、橘园等场景的实验和应用,目前,西洞庭管理区数字农业已初步建立了水稻、柑橘全生命周期数据管控模型。“未来,我们打算逐步建立‘一核四中心’,即‘农业大脑’(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数字农业智慧调度中心、数字农业与智慧农机培训体验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烘干冷藏与加工中心,围绕优质水稻、绿色果蔬和健康水产三大产业,打造数字农业产业园,壮大数字农业产业集群。”西洞庭管理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郭蕾说。 2021-05-24 00:00:00:07342001应用场景怎么样?初步建立水稻、柑橘全生命周期数据管控模型,未来打造“一核四中心”/enpproperty本文来源: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