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极飞科技主办的“数字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暨极飞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极飞在会上郑重发布了中国农业科技领域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商务部主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担任指导单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与创新官员董乐、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伙伴关系顾问陈孚、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吴琼出席了本次论坛,以资深国际组织专家身份,与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开展圆桌座谈,就数字农业如何赋能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在彭斌看来,“数字化的产品与技术,能为农业带来最直观的改变、并产生极大价值。以往,农户管理农田完全依靠个人经验,而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农药施药量剧增,不但造成农资浪费,也对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害。”随着极飞无人化设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精准科学的农田施肥与打药工作,将不再成为难题,大量的浪费也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作业逐渐杜绝。彭斌认为,尤其在农业市场体量庞大的中国,即使再微小的资源节约,聚沙成塔后都能形成巨大的社会、商业价值。

董乐认为,数字技术其实是一个集合体,在联合国组织的定义中,无人机、机器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提升市场、信息、金融等各项服务对小农户的普及度、可及度”的工具。他表示,在2020年疫情期间,除小农户外,不少农村女性群体也借助数字技术服务春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造福乡村的同时改善自身生计,这就是数字农业能为农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未来,不光是国际组织、政府,我们也希望企业在设计技术和产品的同时,能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弥合农村数字鸿沟。”

农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吴琼指出,通过精准、高效又科学的农业技术发展,整个农业产业将有望完成可持续转型,使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恢复后者良性增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让技术在不同的土壤中落地生根

数字农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不同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程度存在差异。就如何针对性帮助各地农户通过数字农业实现脱贫的话题,专家们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表示,相比在原有农业结构上进行小规模突破,未来农业生态,将会随着科技进步重新构建,形成全新的完整体系,这也将是中国现代化领域的必经之路。

朱旭峰认为,极飞从无人机公司转型农业科技公司后,所做的大量尝试与产品推出,皆是围绕这个逻辑展开,相当于以企业之力为全行业提供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种植解决方案,这也是极飞与其他企业相比最大的突破。

董乐则指出,即使在同一国家之内,不同地方的政策支持、政府官员认知、农户接受程度都会存在区域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只有让技术变得更加简单、易于上手、能为用户带来更高的投入产出比,才能让技术更利于推广。

自2013年进入农业科技赛道以来,极飞团队走访调查了全国各地1000多个农村,深入洞察到广大农户对于中小型智能化农业设备的强烈需求。这也促使极飞不断思考,如何使科技产品更好地应用于多元化的农业生产场景中。如今,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和市场探索,至今已经有6万多台极飞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在田间运作,实现了在42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效运用,并累计服务超过931万名农户。

这些农田机器人具备简单易学的操作模式、灵活的模组化设计,使农业机械摆脱了过去笨重、单一的功能限制,在梯田、丘陵、果园等复杂地势条件下完成自主作业,达到精准播撒、施肥、打药、除草等工作目的。这让农民减少人力投入和资源浪费的同时,仍能获得高于传统人工作业60至100倍的效率。

数字农业将从多维度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

从粮食安全、减贫,到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数字农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涉及诸多领域,成为全球性的公共议题。身处2021年“后疫情时代”,科技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全人类共同思考数字农业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哪些机遇或挑战。吴琼表示,自己看好未来数字农业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消除农业对生态不良影响方面的发展趋势,并相信技术将为可持续生态带来新的机遇和思路。

陈孚表示:“如果能考虑数字鸿沟带来的两极分化,并从分配、社会结构、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充分结合小农户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进行产品与技术的设计与完善,这片发展空间足就以让许多企业大展拳脚。”

“如果地不再由农民,而是改由机器人来耕种,那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将带来一套全新的机制,并重新梳理劳动分配问题。”彭斌看到,在过去十年里,技术已经让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未来的十年,随着AI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落地,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关系都将因此而发生剧变。“我相信科技终将改变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也希望有更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优秀人才,能为农村带来改变,极飞也会以此为目标,不断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