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泰丰食品与全球客商洽谈业务万邦食品生产车间□新时报记者时玉田

通讯员魏海燕

莱芜区“龙头+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基本实现。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不到1%耕地,生产出全省10%蔬菜出口额;全市出口农业龙头企业,莱芜占86%,龙头企业助推标准化基地,基地串联起千家万户农民,全区70%以上的农户民成产业链工人。

市场全球化——不到1%耕地贡献了全省10%的蔬菜出口额

一组数字说明莱芜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2020年1至10月,莱芜区农产品出口额达55亿元,占全省蔬菜出口额的10%以上,预计全年达55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72.04亿元,列全市第1位,同比增长28.48%,增幅列全市第4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是基石。多年来,莱芜区在政策、融资、技术、人才、环境构建等诸多方面,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尤其是重点培育规模大、产品优的总部型、流通型外贸进出口公司和工贸一体的龙头企业,区、镇(街道)两级精准施策,形成综合帮扶效应。去年以来,莱芜区实施外贸高成长百企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为全区出口型龙头企业储备力量,提高全区在重点外贸队伍中的总量占比和排位。目前全区市级以上龙头农业企业发展到7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2235家,国家、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达16家、60家、179家;发展家庭农场589家,省级、市级示范场分别达15家、65家。其中,山东万兴食品有限公司可年出口大蒜10万吨、生姜及姜制品8万吨、各类果蔬产品10万吨。其大蒜出口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三名,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生姜第一出口大户。在此基础上,万兴还建立了3万亩的生姜标准化基地,7000余户农民实现了订单销售。

龙头+基地+农户,合作社+农场+农户,莱芜区构建起了完整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产品高端化——莱芜深加工农产品达200多种

10克姜茶,价格6.8元。这是一斤生姜的价格!

在德国麦德龙超市,您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姜片。虽然只有5克,价格却增值了10倍!目前,全球70%的姜片产自莱芜。

近几年,莱芜区依靠科技进步,深加工农产品拉动效应持续提升。依托落户莱芜的国家特色蔬菜技术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成立了葱姜蒜院士工作站、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高效对接。

在技术创新引领下,各龙头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仅莱芜生姜现已开发“食、药、卫、健”系列产品200多种。莱芜农产品由原来的初级加工,拓展到保鲜、腌渍、脱水、速冻等多种加工工艺,开发出姜片、姜酒、姜茶、黑蒜、丹参茶、山楂酒、老干烘、各类调料等深加工农产品2000多种,以及三大系列特色畜产品。

去年1至10月,农产品出口额50亿元。其中,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到40%以上。

经营产业化——五大产业化体系基本构建

莱芜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莱芜区以资源禀赋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个性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莱芜区立足实际,突出“三个三、三个一”的产业特色,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目前“三辣一麻”(生姜、大蒜、鸡腿葱、花椒)、“三黑一花”(莱芜黑猪、黑鸡、黑山羊、长毛兔)、“三红一白”(山楂、樱桃、干烘茶、白花丹参)已成为莱芜农业的代名词。

——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万兴和泰丰等128家三辣加工企业为依托,带动了30万亩“三辣”标准化产业基地,直接从事三辣生产的农民超过20万人,形成了户均一吨姜的美誉。

——以省级万邦田园综合体为依托,将3000余户农民形成紧密联合体,精心打造山楂之恋小镇,山楂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

——以省级龙头企业五福茶业为产业发展龙头,带动起9000亩的茶叶基地,并以此形成了茶叶生产兼休闲旅游为主导的茶旅小镇。

——以山东岳圣中草药公司为依托,带动起1.7万亩白花丹参产业基地,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参情小镇。

——以牛泉镇花椒加工销售基地为依托,带动起全区12.5万亩花椒种植,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莱芜区坚持以公司加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