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地区要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是经济双循环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农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上海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发挥国际大都市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海在“绿色田园”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制约了农业提质增效的实现。“三区划定”之后,面临有限土地资源和巨大市场需求这一突出矛盾,上海应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聚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上海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上海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与打造精致农业还存在距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不足。一是农业种植结构不够精准,未很好满足市场需求。上海农用地开发强度远高于东京,但农业种植结构和东京差异明显。东京农业种植以蔬菜为主,蔬菜产出额约占农业产出总额的60%,花卉约占15%,水果约占10%,大米仅占不到1%。上海蔬菜产出额比例较高,而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产出额比例明显偏低。单就蔬菜而言,大多数为青菜,难以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生产经营者降低市场风险,这主要受制于不同种类蔬菜种植技术差异性较大以及蔬菜绿色食品认证对品种数量的单一要求。

二是农业生产技术不够精细,未很好满足生产需求。上海各涉农区绿色农产品种植都亟需技术支撑,现有技术研发推广体系还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种植理念和技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调查发现,上海地产绿叶菜在夏天普遍存在品相和口感较差问题,与宁夏等北方绿叶菜、贵州等高原绿叶菜的品质差异较为明显,这是导致叮咚买菜等网络平台夏天不愿收购本地绿叶菜的重要原因。

三是农业产出产品不够精品,未很好满足增收需求。目前全市超过70%的水稻直接进入国家统收渠道销售,并未实现“由卖水稻向卖大米转变”,产品附加值未得到很好提高。

十四五上海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上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当务之急,应该坚持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三大方向”为指引,解决“三个不精”问题,具体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一是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市场需求,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充分利用“三区划定”之后的有限农用地资源,在保证米、菜、肉、蛋、奶等产品一定供给量的基础上,聚焦功能营养性农产品以及花卉园艺、特色瓜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探索利用拆违复垦土地种植花卉园艺等农产品。二是坚持“三大片区”农业协调发展思路,“三区划定”之后全市农用地主要划分为“崇明片区”、“临港片区”、“西南片区”,建议依托各片区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与挑战,明确各自发展定位,市级层面分别编制三大片区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崇明片区可重点发展花卉园艺产业等,临港片区可重点发展高科技装备农业等,西南片区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等三产融合。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继续提高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尤其是提高绿色食品用标率,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认证+品牌”生产经营策略,打造上海地产品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注册属于自己的品牌与注册商标。

2、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一是建议对标荷兰、日本等世界农业科技强国,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充分依托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机遇,重点发展种源农业,重视种质资源保护,打造建设一批覆盖多类别的育种基地,建议政府通过科研项目重点引导水稻育种要以软米的抗性改良、杂交稻的软米改良为主要方向。二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逐步将5G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数据化管理、信息化共享,同时智慧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求装备农业的跟进,在农业设施项目方面积极支持其他兄弟省市参与竞争建设。三是大力发展装备农业,建议重点将蔬菜工厂化生产作为十四五期间农业重点支持建设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蔬菜工厂化生产5-10%的覆盖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要研发和推广蔬菜“逆境出彩”的生产种植技术、水果省力化栽培管理模式。四是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标准体系,尤其是加快研究制定基于地产优质米的食味全产业链大米标准与针对不同种类的蔬菜包装地方标准。给部分较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者留出必要的用于蔬菜冷藏、包装的设施库房用地指标,并可对外提供蔬菜包装有偿服务。

3、坚持以产业融合为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组织结构。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发展农产品初深加工和休闲农业。建议要进一步扶持上海本地市民喜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功能和乡村的价值,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升级,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更多“卖生态”、“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二是强调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鼓励支持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地产农产品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产业化联合体在生产管理标准化、区域品牌监管以及带动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继续拓展推广已有的农产品产销对接经验,进一步深化“城乡手拉手,产销一对一”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模式,加强农业农村委与商务委、电商平台的协调合作。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主动对接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网络平台,倒逼农业经营主体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执行网络平台的生产管理要求。四是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谷物、食用菌等功能性农产品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支持国家谷物健康创新研究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建设。健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联系区、镇和科技示范基地制度。推广“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科技示范基地”模式,构建重点品种全产业链条技术协同指导推广机制。

4、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绿色农产品宣传与监管力度。一方面加大向消费者宣传地产绿色农产品的力度,增强消费者辨识地产绿色农产品的能力,讲好上海故事,比如普遍推行的水稻与绿肥养地作物轮作的特色经验做法。另一方面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主体的信用监管,试点建设农产品“合格证+追溯+信用”机制,对弄虚作假行为给予严惩,避免消费者对地产绿色农产品的不信任,培育一大批地产农产品的稳定顾客群体。二是完善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增加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数量,适当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收入。全面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和培训示范基地,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实施精准培训。三是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农产品初深加工企业都免征企业所得税,加大对企业贴息贷款力度。政府应该在土地、人才、水电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比如鼓励企业加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企业科技人才引进、降低企业水电燃气使用费等。提高政策稳定性和行政审批效率,加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打假力度。